地处里 下河腹部的江苏省兴化市竹泓镇,古称竹横港。及至清朝,本邑一文士嫌此名土气,遂取其水势深广,更名竹泓,至今沿称。
竹泓地势低洼,历史上饱受水患之苦,长期生活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为裹腹计,或筑圩保田防汛排涝,或开沟抬田垫高地面,从而形成四面环水的小岛——垛田。圩田、垛田把一片片完整的土地分割成河汊纵横、湖荡密布的自然地貌。
“隔河千里远,出门便用船”,船自然成了水乡人家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之而起的造船业也被精明的竹泓人经营得如火如荼。
竹泓的造船业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穿行在竹二村古旧幽深的巷道里,我们仿佛浸润在一种丰富独特的民俗文化中。
这是一种古风,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致的民俗文化。竹泓的钉造船只,以小巧的农船、渔船和渡船为主,鲜见艨艟巨舸,故作场一般都不是那么宽阔辽旷,地头场边、街首巷尾、庭院堂屋……几乎无所不至。在一位热心长者的带领下,我们好奇的目光伴着匆匆步履在竹泓镇东南角的一处河滩停驻,盈耳的是一阵节奏明快、韵律铿锵的斧凿之声:“钉,叭叭,钉钉叭……”循声而望,一位老者着单衣薄衫,正运斧挥凿,汗流浃背地钉着一只小划子船。老人虽眉目沧桑、一脸风霜,一招一式却干净利落、虎虎生风,一股不服老的倔强劲儿在他那挥斧形成的“大”字造型上毕现。
竹泓的造船业,有不少人家是世代相袭。比较出名的如竹二村周宝如,今年已愈古稀。周师傅家祖传钉船,到他的侄孙辈,已是五代钉船世家了。
周师傅从14岁开始,钉过的船至今不下千余条。老鸦船、张卡船、开泥船、鸭船、脚划子……无一不涉及。数年前,日本道具学会的专家学者来竹泓采风,在周师傅的作场上,见其娴熟自如地操作着,手头却并无片纸只字的图纸,不禁讶然。周师傅自豪地一咧嘴:要图纸做啥,谱儿都摆在我心里呢。上世纪70年代周师傅曾与人合伙钉过20多米长的轮船,80年代还钉过不少“海溜子”船。那是一种长18米、重约16吨的大木船,为沿海一带渔人下海捕鳗鱼苗所用。
而今,随着鳗鱼市场的疲软,钉“海溜子”船只能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了,周师傅谈及此,免不了一阵长嘘短叹。
“钉钉钉,叭叭叭??”闲谈间,周师傅依旧斧凿铿然有声。他换了一种语调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船不行就钉小的。这不,前几天滨海一带有小木船经纪人专程来此搞批发,一下子拖走了20多条,薄利多销,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六七千块钱呢。”
“钉钉钉,叭叭叭……”乐观豁达、充满生活情趣的老手艺人悦耳动听的打击乐,一直愉悦着我们的身心。
寂寂冬阳中,别转他家。在竹二村曲曲折折的巷道里,随处可见刷过桐油的小木船依搁在临街一侧的墙上。新奇之余,不觉已在一处古旧的瓦房前驻足。从外面看,这户有着宽敞四扇格门的人家似乎开着店铺,一俟入室,才恍然大悟,敢情这是一间钉船作场。堂屋里赫然搁着两条油光锃亮的小木船,而西边院子里,一阵“钉钉叭叭”的敲打声正熟悉而亲切地叩击着我们的耳鼓。
主人闻讯而出,这位看上去笃实厚朴的钉船人叫王福金,已年逾花甲。他16岁远赴江西学艺,后一直蛰居在这片90余平方米的祖屋里,孤身一人,默默地从事着钉船这项艰辛的劳作。
在王师傅慢言细语的叙述中,竹泓造船业的工艺流程得以在我的眼际现出一鳞半爪:造船木料以杉木为主,一条船之船体大抵由船底、船帮和横梁组合成船头、中舱和船艄3段体。船底由前、中、后3大块组成,前后底分别叫前“挡浪”和后“挡浪”。前后挡浪分别由13块、17块横板拼接而成,俗云“前十三(十三太保),后十七(十七大吉)”,意即此。中舱船底为整条船体的主要部分,小船由5?7块、大船由9?11块竖板拼接而成。“这里是很有讲究的”,王师傅话锋一转,领着我来到院子里搁空着的一条尚未钉完的小木船前,俯下身子,指弹着船底中心板两侧的两块半圆状厚板说:“这是船底的筋骨,不能马虎,要用对开圆木。”
民俗文化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魅力。王福金师傅的话在钉船的能工巧匠中似乎很有代表性,他的一套钉船“经”念得头头是道,让人叹服,但他的苦衷也切切实实存在着:居于集镇偏僻一隅,市口不及同行好,虽说酒好,可巷子太深也是没办法的事。王师傅说这话时,一脸的无奈。他再次拿起斧凿,“钉钉钉,叭叭叭”,娴熟有力地敲击着。院子里攀着木栅栏而上的红扁豆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富有生机。
钉船人与钉船人之间也许因同行相嫉而动过干戈,也许因脾性不同而口舌相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竹泓,一条看不见的链把他们一切形而上的东西紧紧拴连在一起。在五代造船世家周永干不算宽敞的院落里,我们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年过不惑的周永干满头是汗,面色红润,腰板硬朗,长期的劳作练就了他的一副钢筋铁骨。他在16岁时师承父亲周福友开始钉船,精通内河农用木船、运输木船、水产养殖捕捞木船、出海渔船等传统木船制造。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大小船只加起来已有近千条。2004年,周师傅与本镇造船业主郑庆芳、冯庆月等人合作制作了300余条观光旅游木船,出口到日本、荷兰、德国等国家。从幼稚少年到精壮中年,岁月荏苒,令人感慨。
几代人心传口授的“造船绝技”非普通木工匠人可以为之。祖训要求周永干制作一条几米长的小木船时,要纯手工操作,严守10道工序:选料、断料、破板、打麻、填灰、油船 其中仅油船一项就分为上底油、罩面油、打晒油3个步骤。
周师傅一边“钉叭钉叭”地干着活,一边和我们聊着。他对造船之道可谓烂熟于心,从选料备料到断料配料,从分板刨光到投船打麻,一一道出,如数家珍。尤其对投船(即组装)一项,周师傅更是津津乐道:投船的程序一般是先将中舱底板与前后隔舱板连接要注意将挡浪板缝与船帮板缝错开,行话叫“长缝不对短缝”,这与砌墙时让砖头“咬缝”是同一力学原理。
投船是用“爬头钉”、“扁头钉”咬紧木身,并用各种铁锔(如万字锔、吊梁锔、扒缝锔、葫芦锔等)加固接合部,使其牢不可破。
我们指着周师傅搁在院中的小木船问:“一条船正常要钉多少钉?”答云:14斤左右的铁钉。14斤,200余根有棱有角的铁钉,要经过钉船人一双血肉之手,一根一根地锲入船板中,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更是软与硬、水与火的较量。望着周师傅那满是铜钱般老茧的巴掌,我仿佛闻到了一股铁腥味,而干得正欢的钉船人却从容自信地挥动着手中的斧凿,将劳作的快意倾泻出来:“钉叭叭,钉钉叭,钉叭钉叭,钉钉叭……”
近年来,周永干在继承发扬竹泓木船传统制造技艺和造船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极大地促进了竹泓木船制造行业的发展和木船制造文化的传播。目前,周永干研制开发的城市环卫木船、旅游景区画舫、观光休闲木船、龙舟等多种新型木船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他还带动竹泓镇有关造船业主制作出400多条观光旅游木船,外销到日本、荷兰、美、德等国。
船文化的长期熏陶,使竹泓人杰地灵。鼎盛之时,竹泓造船有周、王、冯、崔、李、陈6大家90余户,造船已不仅仅作为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它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底蕴以及一代代造船人演绎的人生酸甜苦辣已备受人们关注。市场大潮的冲击、陆路交通的发达无疑波及竹泓的造船业,但我相信,有丰厚民俗文化的滋养,竹泓镇大街小巷里这一串串从远古流传下来的“钉钉叭叭”弘扬木船制作的仿古游船。造船时的动听打击乐,会一直传响下去。